“飼料大王”“扶貧狀元”“改革先鋒”……在引領企業不斷發展的37年中,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委員被賦予了多個“標簽”。但在他自己眼中,最看重的還是“民營企業家”這個身份。
擔任過五屆全國政協委員、一屆全國人大代表,劉永好委員豐富的兩會履歷在民營企業家中并不多見。1993年春天,劉永好委員首次以全國政協委員的身份參加全國兩會。
促成民生銀行成立、發起光彩扶貧事業、促成“非公有制經濟36條”出臺……27年的兩會歷程,劉永好委員通過調研提交的提案促成了多項政策的發布。
作為民營企業家中的代表,為各類民營企業爭取更優權益成為劉永好委員多年來的工作常態。其中,進一步改善民營企業的營商環境更是其心愿之一。
“我們企業37年走過的路,跟國家改革開放40年完全是重合的。可以說,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新希望集團,也沒有中國的民營企業。中國的民營企業是中國改革開放政策的受益者、參與者和推動者。”劉永好委員說,面對生產成本、環保成本、原料成本的上漲和國際經濟形勢的不確定性,民營企業發展面臨諸多挑戰。在這樣的背景下,更要做新時代的新興企業。
劉永好委員認為,新時代的新興企業應有“五新”——一是多用新機制;二是多用新青年;三是多用新技術,多在信息科技和生物科技方面做研發;四是促進新消費,在新的產業上多開拓布局;五是履行新責任,不僅要將企業做好,還要多做一些對社會有益的事。
今年全國兩會,劉永好委員圍繞鄉村振興、民營企業發展等問題帶來了“優化增值稅稅制紅利,進一步改善營商環境”和“關于試點放開原材料進口資質,促進民營加工企業持續健康發展”等8份提案。
為推動鄉村振興,劉永好委員建議,在國家總的政策方針下,加大對涉農大學和相應學科的教育經費投入,對學農并扎根鄉村發展的人才加大補貼力度。同時,在育種、施肥種植的生產科技上加大投入,重視管理科技和IT數碼科技開發,促進農業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