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飼料大王”“扶貧狀元”“四川首富”“改革先鋒”,面對眾多的頭銜與光環,全國政協委員、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稱,在他的心目中,最在乎的身份依然是民營企業家和“農民朋友的朋友”。
“超長服役”的“老委員”
劉永好至今已經擔任了五屆全國政協委員、一屆全國人大代表,今年已經是他第27次走進人民大會堂參政議政。對于自己“超長服役”的老委員的身份,他淡然處之:“或許是因為我的年齡比較大一些,或許是因為我們創業比較早一些,或許是因為我們做得相對比較腳踏實地、比較穩一些。”
在27年的履職過程中,劉永好累計帶來了170余個議案或提案,也推動了一些政策的落地。“民生銀行的成立、光彩扶貧事業的發展、‘非公經濟36條’的落地、‘誠信宣言’的倡議……”提起這些年的履職收獲,劉永好如數家珍,“我提出關于推進新農村建設主題的提案,后來還促成了國務院《關于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的意見》的一個文件。”
面對收獲,劉永好也更加珍惜每一次建言資政的機會。參加小組討論和聯組會時,劉永好總是積極發表看法,談民營經濟,談金融創新,不時在隨身攜帶的本子上記錄其他委員的發言。“政協委員由來自各個行業的優秀分子組成,既是參政議政的平臺,也是很好的交流學習的機會”,他告訴記者。
民營企業家的優秀代表
1993年,劉永好作為全國政協委員中的民營企業家代表第一次走進人民大會堂,并作了《私營企業有希望》的大會發言。劉永好告訴中新社記者,作為一個來自西部的農民企業家,在這樣重要的場合談論“私營經濟”話題,“心情既激動又緊張”。“沒想到我發言過程中多次被掌聲打斷,會后反響很大,還接受了外國記者團‘洋槍大炮’的采訪”。回想起當時的場景,他還記憶猶新。
2018年12月18日,同樣在人民大會堂,劉永好作為民營企業家的優秀代表獲得“改革先鋒”稱號。“20多年間,我已經從一個中青年步入了老年,我們的國家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變得更自信和有底氣”,提起在人民大會堂領獎的感受,劉永好如是感嘆。
“26年前民營經濟的希望,在于它的活力、機制以及運營模式作為中國經濟的有益補充;在新的格局下,民營企業的地位、作用更加彰顯,在經濟下行壓力的背景下,大力發展民營企業,是新的希望所在”,劉永好受訪時語調十分肯定。
“農民朋友的朋友”
“作為主要從事農業和食品起步的企業家,有人說我是農民的代言人,也有人說我是新農民的代表,‘農民朋友的朋友’確實是我很在乎的身份,”劉永好坦言。
“我們30多年一直在‘三農’領域耕耘發展,總是把集團的發展和農業結合起來。例如,最近推進的精準扶貧,培養新型農民和鄉村技術人員等”,他舉例說。新網銀行也是劉永好為農民朋友解決難題的一個示例。劉永好說,新網銀行專注于為那些從來沒有貸過款的家庭農場主和農民提供無擔保的、線上的普惠融資服務,目前已累計向逾2600萬人提供金融服務,累計貸款超過1600億元人民幣。“農民朋友們只需要拿起手機,拍照,確認身份,進行簡單的幾步操作就可以得到貸款。”
作為政協委員,劉永好帶來的提案多與“三農”有關。
今年3月9日,劉永好又一次站在人民大會堂主發言臺上,向政協全體會議作大會發言。
這次,他再為農業建言:成立鄉村振興產業融合發展聯盟,引導農村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運用現代科技服務農業,倡導綠色種養殖一體化,大力培養“綠領”新農民,促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