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2019年“農村貧困人口減少1000萬以上,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同時提出,要“加強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統籌銜接”。而3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甘肅代表團審議時還說到,“現在距離2020年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只有兩年時間,正是最吃勁的時候”。
如何理解總書記說的“最吃勁”?關鍵之年,要完成脫貧攻堅任務,挑戰在哪里?在脫貧攻堅階段,提出要統籌銜接鄉村振興,又有何深意?3月11日晚,全國政協委員、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和財經評論員章弘做客《央視財經評論》演播室,深度解析。
脫貧攻堅 “最吃勁”在哪?
劉永好:越吃勁 越要鼓勁 較勁 有拼勁
全國政協委員、新希望集團董事長 劉永好:什么是“最吃勁”?就是最難啃的骨頭!那首先要鼓勁,還要較真,要較勁,最后還要有拼勁。國家其實給了很多錢來修路蓋房,但產業搞不起來,農民沒辦法持續增收。所以說在做產品做產業上也要較勁,有拼勁。
章 弘:越到攻堅階段 越需要精準
財經評論員 章弘:因為是最困難的地區,扶貧越發要精準,不擅自拔高標準,也不能降低標準。既可能是一縣一戶一策,也可能是一鄉一村一品。這不光是財力投入,也需要更多人力精力,戒急戒躁穩步去推。
劉永好:要引導扶貧農產品標準化市場化
全國政協委員、新希望集團董事長 劉永好:精準要做好是很難的。以做產品為例,沒有市場意識或者生產格局,看別人做什么我們就做什么,這不叫精準,這叫重復、叫跟隨。所以必須要對自己的條件,對市場的需求都足夠了解,才有可能精準。
當然了,光產品精準還不夠,決定產品競爭力的,其實是產業鏈。我們好多地方一鄉一品或者一縣一品的農產品都很好,但是到城里往往賣不上好價,這就涉及到物流配套不好,宣傳不到位,批發層次過多等原因,我們正在推的綠品體系,就是希望幫助農民從種植到生產到流通實現結合,幫助形成真正有競爭力的產業。
章 弘:扶貧攻堅要縮短心理距離 喚醒市場意識
財經評論員 章弘:貧困地區和相對發達地區之間有兩個距離,一個物理上的距離,就是山高路遠,很多東西不能到達,缺少運輸、通信、電力等基礎條件;還有一個心理的距離,因為遠離發達城市發達地區,可能在產品意識,市場意識方面依然很欠缺。
所以,縮短這兩個距離,尤其是喚醒他們的這些意識,是比一般意義上的扶貧更加重要的任務。
鄉村振興 “統籌銜接”靠啥?
劉永好:產業扶貧的規劃要合理可持續
全國政協委員、新希望集團董事長 劉永好:從扶貧攻堅到鄉村振興,產業是最好的紐帶,也是實現統籌銜接的重要形式,在規劃產業的時候要在可持續上下功夫。比如我們在涼山地區扶貧,把科學養豬規模化的養殖模式帶到那里去,在那里建養豬場,股本有國家的扶貧基金,也有社會援助資金,那些沒有勞動力的特困戶,就以這種方式入股,通過股本分紅。
我們用現代化的模式來經營管理,產業是可持續的,他們的收益就是可保證的。當價格高的時候他們收益高,價格低的時候,我們還有扶貧資金進行托底補助,這就是一種良性的產業扶貧。
劉永好:資源不分大小 因地制宜最好
全國政協委員、新希望集團董事長 劉永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這是發展產業很重要的一點。比如我們四川很多地方都很美,發展鄉村旅游,同時把鄉村旅游、民宿和電商結合起來,把餐飲結合起來,把為餐飲提供有機綠色蔬菜的生產環節結合起來,路子就會越來越寬。到一定規模以后,就要靠龍頭企業來帶動,貧困地區農民很難有繼續做大的能力,這個時候,工商企業就有了用武之地,可以發揮更大作用。
劉永好:鄉村振興要靠政策 靠人才 靠產品
全國政協委員、新希望集團董事長 劉永好:鄉村振興,離不開政策、人才,還有產品。
國家把鄉村振興這個大政策已經公布了,提出2035年要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這個是有政策的;
第二靠人才,這幾年鄉村勞動力空心化是一個大問題,怎么培養優秀的年輕人,讓他們在農村從事現代農業,也是重要發力方向,我把他們叫做綠領一族,我們也啟動了專門的培養計劃,要培養10萬綠領;
再一個,還要靠產品,鄉村要發展,再好的想法都要落地,都要以實際的產品呈現出來。
這就需要研究、需要規劃,通過一二三產業聯動、統籌資源去尋找和設計。這三者的結合,是振興的關鍵。
章 弘:扶貧攻堅既靠政策 也靠產業
財經評論員 章弘:現在政策并不少,要把產業發展起來,還需要激發貧困地區貧困群體自己的認知和積極性,也就是扶智與扶志也要同步推動,不能松勁。